沈帥青:每周工作30小時 可羨但難求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8/31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一周只上班30小時?網購巨企亞馬遜(Amazon)試驗新計劃,部分員工每周只需工作30小時,人工相應打75折。減人工換縮短工時,可能不少人肯,但要實現這方案,也並不容易。

全球員工逾10萬人的亞馬遜,有別於其他科企Google、Facebook等,僱主名聲矮一截,曾被評為最差老闆,去年又遭《紐約時報》狂數刻薄員工,如要瘋狂加班等,至今終於想辦法翻身,改改形象,推出新的30小時工作試驗計劃。

按計劃,亞馬遜將設新的技術部門,由現有員工及部分新員工組成,特色就是整個部門的經理又好、下屬又好,每周只做30小時,遠低於其他員工的40小時,公司會設定核心時間,即周一至周四早上10時至下午2時,員工必須在公司,但其餘時間非常自由,湊夠每周30小時就可。

他們所享的福利亦與其他員工一致,只是薪金方面,須按工時而相應減少25%,不過,若然他們未來想轉換,一樣可以轉回40小時工作制。

減薪換取短工時,大公司如會計師行KPMG等,也漸以此向員工推廣(見表),美國更曾有調查發現,40%受訪公司,開始有讓員工縮減工時的選擇,10%用於大部分員工。

其實,縮短工時是否就着數?未必,因為工作量不代表隨之減少,以往每天用8、9個小時完成的工作,如今用6小時就要完成,意味可能更趕急、須更高效率,工作壓力未必減少。不過,減工時的選擇,相信仍有不少人樂意看到。

今年英國智庫Centre for Modern Family研究發現,多達25%受訪者願意減薪換取縮減工時。為何?只因計算之下,覺得着數也不少,例如育有子女的父母,由朝九晚六,變成朝九晚四或晚三,可以在提早收工的時間,去接子女放學,又或買餸給子女煮飯,賺少些可換寶貴的親子時光;又或年輕人,能夠藉此自製4天工作,騰出周五時間,聯同周末去外地短遊,也覺值得。

能夠自選長短工時,可能不少港人也想有選擇,但要實現、有得揀,背後難度不低,阻礙既是有關僱員,更是有關僱主。

降低薪酬換取較少工時,前提是打工仔的薪金基數不能低,高薪者減人工未必有問題,但若每月只是賺一萬多元的員工,扣除4分1之後,分分鐘連一萬元也不到,沒減工時「本錢」。

其次不少工種要實現減工時,難度較高,知識型工種,或較易推動短工時,但是那些要員工長時間在工作崗位、落手落腳的行業,如零售、飲食等,少個人手也不行,雖然僱主也可以請更多員工填補,但對於不少僱主來說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還不如省卻這些麻煩。

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社會的工作文化,是更注意生活與工作平衡,還是崇尚長工時?尤其是僱主,若認為員工在公司的時間愈久,才是愈好,恨不得工時更長,也難有減工時的選擇。事實上,美國彭博社就有評論文章指,那些減工時的計劃,在美國仍難變得普及,阻礙與「工作狂」的思維有關,認為打工仔要經常留在公司,才代表更有生產力、對公司有利。

彈性的工時,不少人也想,但要實現起來,且真正達到令員工更快樂、更有生活與工作平衡的效果,困難並不少,而在加班文化強烈的香港,應該更難。

撰文 : 沈帥青